乾清宮偏殿內(nèi),燭火映著朱蝦仁挽起的左臂,光潔的皮膚上尚未褪去的戰(zhàn)疤旁,新添了一處用細針劃破的微小創(chuàng)口,上面敷著一層來自天花病患的痘痂粉末。朱元璋、朱標父子屏氣凝神地看著,殿內(nèi)靜得能聽見燭芯爆裂的輕響。
“蝦仁,你真要……” 朱標聲音干澀,看著朱蝦仁坦然的神色,心中既是感激又是擔憂。種痘之法聞所未聞,若有差池,這位屢立奇功的將軍可能就此殞命。
“太子殿下,” 朱蝦仁打斷他,目光落在窗外沉沉的夜色上,“當年漠北軍中瘟疫橫行,某曾見西域商隊用此法治過‘黑痘’,雖九死一生,卻有活下來的。熊英殿下是國之儲貳根本,某豈敢讓他先涉險?”
他頓了頓,指尖輕輕按了按敷藥的創(chuàng)口,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心:“三日之內(nèi),若某安然無恙,或僅得輕癥,則此法可試;若某……” 他沒說下去,只是對朱元璋躬身一揖,“陛下,臣這條命本就是從死人堆里撿來的,能為皇長孫試藥,是臣的福分?!?/p>
朱元璋喉頭滾動,想說什么卻最終化作一聲長嘆,伸手拍了拍朱蝦仁的肩膀,那手掌竟有些微顫抖。
接下來的三日,如同三年般漫長。朱蝦仁被安置在宮外一處僻靜的宅院,每日由太醫(yī)診脈觀察。朱元璋幾乎每隔一個時辰就派內(nèi)侍來問訊,朱標更是坐立難安,數(shù)次想親自前往,都被朱元璋攔住——若朱蝦仁真染上天花,太子絕不能涉險。
第一日,朱蝦仁只是略感乏力,并無異樣。
第二日,創(chuàng)口處微微紅腫,伴有低熱,卻未出現(xiàn)天花特有的全身痘疹。
第三日,低熱退去,紅腫漸消,一種類似輕微麻疹的紅點在他身上稀疏出現(xiàn),很快便消退了。
“成了!將軍挺過來了!” 負責觀察的太醫(yī)驚喜交加,連忙入宮稟報。
朱元璋聞訊,竟不顧帝王之尊,親自策馬趕往朱蝦仁的宅院。當看到朱蝦仁雖面色略顯蒼白,卻精神尚佳地迎出來時,這位鐵血帝王竟眼眶一熱,抓住他的手道:“好!好!蝦仁,你果然是天縱奇才!”
朱標隨后趕到,看到朱蝦仁安然無恙,激動得握住他的手:“蝦仁,多謝你,多謝你救了熊英!”
“事不宜遲,” 朱蝦仁顧不上寒暄,“請陛下立刻安排,為皇長孫種痘?!?/p>
與此同時,朱元璋已密令心腹太監(jiān)、錦衣衛(wèi)指揮使毛驤,徹查皇長孫朱熊英在深宮之中,何以會接觸到天花病毒。
“陛下,” 毛驤跪在朱元璋面前,聲音低沉,“卑職查到,十日前,皇長孫乳母呂氏的遠房表妹曾入宮探望,此人恰是京城外一家染坊的女工,其丈夫三日前已因天花病逝。”
朱元璋眼神一冷:“呂氏?” 朱熊英的生母常氏早逝,太子朱標續(xù)娶呂氏,這位呂妃在東宮的地位舉足輕重。
“是,” 毛驤繼續(xù)道,“卑職還查到,呂氏近日曾暗中命人購買過一種西域香料,據(jù)查,此香料常被用來掩蓋痘痂的異味。更可疑的是,宮中此次唯有皇長孫一人染病,其余接觸者皆安然無恙,此等巧合,不得不疑。”
朱元璋猛地一拍桌案,眼中殺機畢現(xiàn):“好個呂氏!熊英是標兒的嫡長子,是朕的皇長孫,她若害了熊英……” 他沒有說下去,但那股寒意讓殿內(nèi)的空氣都仿佛凝固了。朱熊英若夭折,太子朱標膝下其他兒子(尤其是呂氏所生之子)便可能成為儲貳人選,獲利最大者,不言而喻。
“繼續(xù)查!” 朱元璋厲聲道,“給朕查清楚,呂氏背后還有沒有人,她是如何與那染坊女工勾連的!沒有朕的旨意,不許打草驚蛇!”
“卑職遵旨!” 毛驤領命退下。
而此刻的東宮,朱熊英已是奄奄一息,小臉燒得通紅,身上布滿了密集的痘疹,氣息微弱。朱標守在床邊,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。
“太子殿下,鎮(zhèn)武將軍到了?!?內(nèi)侍稟報。
朱標猛地回頭,看到朱蝦仁帶著藥箱走進來,仿佛看到了救星:“蝦仁,快,快救救熊英!”
朱蝦仁上前,探了探朱熊英的脈搏,又看了看他的痘疹,沉聲道:“還好,尚在初起階段?!?他取出早已準備好的痘痂粉末,用銀針刺破朱熊英的手臂,小心翼翼地將粉末敷上。
整個過程,朱標緊張得手心冒汗,朱元璋雖未親臨,卻派了最信任的內(nèi)侍在一旁全程監(jiān)督。
“好了,” 朱蝦仁為朱熊英包扎好傷口,“接下來三日,是關鍵。需將殿下移至通風干燥處,每日用淡鹽水擦拭身體,不可見風,不可過暖?!?/p>
接下來的三日,東宮上下噤若寒蟬。朱標幾乎寸步不離地守著兒子,朱蝦仁也留宿東宮,隨時觀察。
一日,兩日……朱熊英的高熱漸漸退去,身上的痘疹并未繼續(xù)惡化,反而有結痂的跡象,精神也逐漸好轉(zhuǎn)。
“醒了!小殿下醒了!” 乳母驚喜的叫聲打破了東宮的沉寂。
朱標沖過去,看到兒子睜開了眼睛,雖然依舊虛弱,卻已脫離了危險,頓時喜極而泣:“熊英!我的兒!”
朱元璋得到消息時,正在批閱奏折,聞言猛地站起身,將奏折撒了一地,哈哈大笑:“好!好!天祐我大明!天祐我皇長孫!”
他立刻下令,重賞朱蝦仁,黃金千兩,錦緞百匹,更賜“忠勇神武”金匾懸于其府。
然而,在舉國歡慶皇長孫脫險之際,朱元璋的眼中卻閃過一絲冷冽的寒芒。他看著窗外沉沉的宮墻,想起了毛驤的奏報,想起了呂氏那張看似溫婉的面孔。
朱熊英雖救回來了,但這深宮之中的暗流,才剛剛開始涌動。他看向身旁的內(nèi)侍,沉聲道:“傳旨,讓毛驤加快查訪,朕要知道,這后宮之中,還有多少見不得光的勾當!”
而此時的朱蝦仁,在確認朱熊英無虞后,便告辭離開了東宮。他騎在馬上,看著南京城萬家燈火,心中卻并不輕松。救回皇長孫,是大功一件,但他隱約感覺到,自己似乎已經(jīng)卷入了更深的宮廷漩渦之中。
尤其是當他想起馬皇后看他時那復雜的眼神,想起朱元璋偶爾流露出的審視目光,還有這次朱熊英染痘背后的可疑之處……他知道,自己在大明的路,早已不是單純的沙場征伐與民生治理那么簡單了。
夜風拂過,帶著一絲涼意。朱蝦仁握緊了腰間的佩刀,那上面還留著漠北的血痕。他抬起頭,望向皇宮深處,眼中閃過一絲堅定。無論前路有多少荊棘,多少陰謀,他朱蝦仁,都將坦然面對。
因為他不僅是鎮(zhèn)武將軍,更是從尸山血海中走出的朱蝦仁。他的刀,既能斬敵于陣前,亦能……撥亂于深宮。
而那關于他身世的謎團,也隨著他與皇室羈絆的加深,在悄然醞釀,只待一個合適的時機,便會如驚雷般,炸響在大明的天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