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安城外,點將臺上。
寒風呼嘯,旌旗獵獵。五萬精銳漢軍列陣于野,刀槍如林,甲胄映日。劉備身著戎裝,腰佩雙股劍,立于高臺之上。在他身后,張飛、黃忠、魏延等將領一字排開,面色肅穆。
三日前,荊州噩耗傳來:關羽戰(zhàn)死,江陵陷落。消息傳至長安,劉備當場吐血昏厥,醒來后一夜白頭。而今,這位新登基的漢室皇帝眼中已無淚,只剩下冰冷的殺意與決絕。
“將士們!”劉備的聲音因連日的嘶吼而沙啞,卻帶著一種令人心悸的力量,“江東孫權,背信棄義,襲我荊州,害我云長!此仇不共戴天!今日朕親率大軍東征,誓要手刃仇讎,血債血償!”
“血債血償!”
“血債血償!”
五萬將士齊聲怒吼,聲震九霄。
諸葛亮手持詔書,立于一側,眼中憂色深重。他知道,這一去兇險萬分。曹操必會趁機襲取長安,而東吳據(jù)險而守,勝負難料。但此刻,任何理性的勸阻都已無用。他只能默默祈禱,希望天佑大漢。
祭旗完畢,劉備轉身走向的盧馬。就在此時,一騎快馬自南方飛馳而來,馬上騎士背插三根染血翎羽,聲嘶力竭地高喊:
“急報!益州急報!曹魏大將張郃率軍十萬出祁山,已破陽平關!漢中告急!”
全場嘩然!劉備上馬的動作猛地僵住。漢中,益州門戶,若失,則蜀地危矣!
“報——!”又一騎自東方狂奔而至,“洛陽急報!曹操親率大軍二十萬出潼關,直撲長安而來!”
雙線告急!劉備握韁的手青筋暴起,指節(jié)發(fā)白。他緩緩抬頭,看向東方,又看向南方,眼中的怒火與痛苦幾乎要化為實質。
“大哥!”張飛虎目含淚,“咱們還等什么?先殺孫權,為二哥報仇!再回頭收拾曹操!”
“陛下!”諸葛亮疾步上前,聲音低沉急促,“當務之急,當分兵拒守漢中,主力回防長安!若長安有失,則大勢去矣!荊州之仇,來日再報不遲??!”
劉備沉默不語。寒風卷起他花白的鬢發(fā),露出那張瞬間蒼老了十歲的臉龐。他的目光越過千山萬水,仿佛看到了江陵城頭,二弟那不屈的身影;又仿佛看到了桃園之中,三柱清香前,兄弟三人滴血為盟的場景。
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?!?/p>
誓言猶在耳畔,而兄弟已天人永隔。
一滴濁淚,無聲滑落。劉備猛地抬手擦去,眼中已是一片決然的冰冷。他緩緩拔出腰間雙股劍,劍鋒直指東方:
“三軍聽令!兵分兩路:孔明率軍三萬,馳援漢中;子龍留守長安,據(jù)城死守!其余將士,隨朕東征!不滅東吳,誓不還師!”
“陛下!”諸葛亮失聲驚呼,跪地叩首,“三思??!”
劉備沒有理會,猛地一夾馬腹,的盧馬人立而起,發(fā)出一聲震天長嘶。他高舉雙劍,聲音如同地獄中爬出的復仇惡鬼,令聞者毛骨悚然:
“孫權!朕要你血債血償——!”
鐵騎如洪流,滾滾東去。旌旗蔽日,塵土漫天。那面赤紅的“漢”字大旗在寒風中獵獵作響,仿佛在嗚咽,又仿佛在咆哮。
諸葛亮跪在原地,望著漸行漸遠的大軍,眼中一片灰暗。他緩緩從袖中取出一封密信——那是關羽生前最后一封書信,字跡倉促而剛勁:
“孔明兄:若吾有不測,務必勸阻大哥,勿因私廢公。漢室興復,重于泰山;兄弟之情,深于四海。然社稷為重,私仇為輕。云長九泉之下,唯愿大哥以天下蒼生為念……云長絕筆?!?/p>
信紙在寒風中微微顫抖。諸葛亮長嘆一聲,將信小心折好,收回袖中。他知道,這封信,永遠無法送達劉備手中了。
東征大軍的最前方,劉備挺直腰背,目光如鐵。寒風吹干了他眼角的淚痕,卻吹不散心中那團復仇的烈焰。在他身后,長安城的輪廓漸漸模糊,而前方,是漫長的征途與未知的結局。
兄弟的血仇與漢室的興復,如同兩座大山,壓在他的肩頭。而此刻,他選擇了前者?;蛟S,這就是宿命。